2011年伍迪艾倫主導的地41部長片,據說也是票房最好的。是坎城影展的開幕片。
片中,吉爾與未婚妻伊內絲 (怎麼有點像bra品牌= =)一家去巴黎度假,吉爾是名電影劇本寫作家,卻以寫作小說為一生熱愛,他充滿浪漫因子,因喜愛巴黎的復古而有長住之意。伊內絲充滿資本主義唯物女性的氣息,她只喜歡回美國過著現實金錢上的享受,並且不懂得欣賞藝術而以朋友吉爾辛的掉書袋為唯一的藝術指標,兩人在巴黎逐漸發現價值觀的差異。
吉爾偶然發現他竟然可以在午夜十二點的鐘響時搭上某班車,然後抵達1920s,一個海明威、畢卡索、達利......所存在的世代,一個他心目中的美好世代;然而,他在那兒認識並為之傾心的女孩,阿瑞安娜,卻更嚮往1890s的"美好年代"。最後,吉爾終於在葛楚史坦的提點下,了解了享受自己所存在的時代的重要性,儘管那兒並不盡如人意。
最後,吉爾回到自己所存在的2000年,並向未婚妻提出分手。他一個人在巴黎街道上晃兜,不經意又遇上先前賣他柯爾波特的唱片的女孩,他陪她回家,欣喜地發現這正是個喜愛漫步巴黎雨下的女孩。
※
這是部很輕鬆不太需要大腦思考的片子──當然,前提是你放棄去理解每個時代的藝術主流,或了解裡面出現的每個人名所代表的藝術家。
故事看完了,激勵人心的話好像總是從"男子氣概"海明威先生,和葛楚史坦女士口中說出。
1. 別那麼害怕死亡,別這麼失敗主義,藝術家要想辦法找出那個時代空虛的解藥。
2. 你明明頭腦就那麼的清晰,為什麼總是懷著失敗主義呢?
我總相信,每一次相遇總是有它的理由,或許這部片子就是要提醒我,沒有什麼是絕對的完美,我們總不能在羨豔過往中活著,我們要積極活在當下,肯定自己存在的理由,並且為自己的存在付出,當我們積極過了,就別問失敗與否(這涉及與先前的想像比較的問題),別讓恐懼主導人生。
我還不夠格當個藝術家哇,不過正視自己,或許生活真的會再愜意些,藝術家真是個既積極又頹廢的存在。看完電影後,第一件要做的事,就是把裡頭出現過的小說家的作品都給了解一下~
- Jan 25 Wed 2012 11:01
電影* Midnight in Paris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